当前位置:首页>廉洁文化>学习活页

《学习活页》2019第35期:坚守清纯之心

来源:本站原创 日期:2019-05-22

  战国时期的黔娄,是齐国著名的贤士。鲁恭公曾聘其为相,齐威王请其为卿,皆被拒绝。尽管他家徒四壁,但励志苦节,安贫乐道。黔娄死时,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,见黔娄之尸“覆以布被,手足不尽敛,覆头则足见,覆足则头见”,衾不蔽体,不禁为之心酸,建议:“衺其被则敛矣。”就是让把被斜过来盖,以盖住黔娄的全身。黔娄夫人闻言答道:“衺之有馀,不如正之不足;且先生以不衺,故至于此。”

  “衺之有馀,不如正之不足”,这正是黔娄固守清贫、坚守正道的精神写照。唐代宰相姚崇《冰壶诫》写道:“与其浊富,宁比清贫。”意谓与其不义而富贵,宁可清白而贫苦。唐太宗李世民的《百字箴》中劝诫百官:“取本分之财,戒无名之酒”“若能依朕所言,富贵功名可久”。黔娄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,“修身清节”“终身不屈”,洁身一世,为世人称颂,被称为“贫士”。东晋诗人陶渊明就曾作《咏贫士》赞叹道:“安贫守贱者,自古有黔娄”,“朝与仁义生,夕死复何求”。

  “贪得者身富而心贫,知足者身贫而心富。”清贫不仅指一种生活状态,更指精神上的坚守。今天,要求甘于清贫、乐于守贫,并非一味让党员干部过苦行僧般的生活。那种把坚守清贫等同于只能贫穷、贫苦、贫寒的观念,无疑是对清贫精神内涵的误解。所谓清贫之“清”,就是清正、清廉、清明、清白;所谓清贫之“贫”,就是要有一颗不为外物所累的清纯之心,克己奉公,遵纪守法,能安享“贫乐”、保持“贫洁”。简言之,清贫就是要“以清养廉、贫而不贪”。党员干部要有坚守正道、不贪歪财、清白做人、干净干事的底线操守,有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、乐于奉献、励精图治的精神追求,有胸怀天下、包容大爱、一心为民、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,始终保持清贫自守、清正廉洁的本色。

  “国正天心顺,官清民自安。”甘于清贫体现的既是正道直行的品质、穷且益坚的气节,也是不易其志的坚守、干净干事的修为,更是心系百姓的情怀、无往不胜的力量,恰如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说:“清贫,洁白朴素的生活,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。”(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2019年05月17日02版)

责任编辑:白纪轩